世人皆知洛阳龙门石窟成都股票配资
400余年开凿
2345座洞窟
2800余块碑刻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
“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
但洛阳的石窟艺术
不只龙门
展开剩余92%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在城南开凿龙门石窟,以洛阳为中心的石窟寺群出现——
分布在北魏洛阳城周围的10余处中小石窟,对龙门石窟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其造像的表现手法代表了当时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较高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色彩,被大多数学者称为龙门风格。
所谓石窟寺,就是开凿在山崖上的佛寺,它们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主要用来拜佛、起居和禅修。我们熟知的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等都是石窟寺。
这些“卫星石窟”沿河道、官道分布,虽规模较小,但艺术风格与龙门石窟一脉相承,如散落明珠般勾勒出更辽阔的文化图景: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水泉石窟、万佛山石窟)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虎头寺石窟、西沃石窟、铺沟石窟、谢家庄石窟)
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吕寨石窟、石佛寺石窟、禹宿谷堆石窟)
一起来看看洛阳的“石窟宝藏”吧!
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
它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在2000年11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我省首项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水泉石窟水泉石窟在造像艺术上独具特色,是我市除龙门石窟外另一座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寺遗存。水泉石窟位于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略呈长方形,有大佛两尊,南北排列。其余佛龛主要集中在窟口南北两壁。窟内南北二角道、北壁下层、南壁及东壁处、窟门北侧,有北魏小龛4个、唐代小龛1个。窟门南侧上方有开窟时镌刻的摩崖碑刻一通。
万佛山石窟是洛阳地区一处重要的汉化鲜卑洞窟。位于洛阳市孟津区柴河村北部山岭上,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山石窟约开凿于北魏时期,该石窟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复、扩建。现存的万佛山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上寺院建在半山腰,下寺院在山崖下,现有窟龛6个,造像200余尊。万佛山石窟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多地保留了大同云冈石窟的风貌,以三世佛窟为主是该窟群的特点。
虎头寺石窟也称虎头寺,为现存保护较好的北魏石窟之一。位于宜阳县锦屏镇苗村南200米处,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寺石窟因建在山势状如虎头的山上而得名,是一所依山开凿的石窟造像佛寺,寺内依后山石壁开凿有石窟造像。虎头寺石窟从东北渐向西南,弧形分布,总计有大小佛像790余尊。
西沃石窟是黄河中下游岸边唯一北魏石窟。位于千唐志斋博物馆院内,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凿建于北魏末年,原址位于新安县北冶镇西沃村东黄河南岸的悬崖峭壁之上,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 西沃石窟原址
◎ 西沃石窟三世佛窟
西沃石窟是1975年开山修路时发现的,因这里处于小浪底水库水位淹没区,为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后将石窟分割七块整体搬迁到千唐志斋博物馆,并进行了细致的复原组合。石窟原本分为东、西两区,相隔15米左右,搬迁后合为一个紧凑的整体。
铺沟石窟具有北朝晚期造像风格。位于嵩县田湖镇铺沟村,紧靠老洛栾公路,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石窟刻凿在灰色粗沙岩小山包的岩壁上,石窟共6处。西侧一窟稍大,平面近方形,高、宽、深各约3米。另五窟坐在一个小山包上,五窟造像基本相似,正壁皆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本尊有火焰纹背光,阴线刻飞天及伎乐,窟顶部雕莲花藻井,东西两壁刻有维摩变及佛传故事等。
谢家庄石窟为北魏迁洛初期作品,距今1500余年。位于洛阳市孟津区黄河大道黄河公园内西北角,201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该石窟原位于煤窑乡谢家庄村东南百余米的一条山涧溪流东岸峭壁下,因该村属于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后整体迁于黄河路黄河公园内。
谢家庄石窟是孟津区唯一北魏小型摩崖造像石窟,对研究北魏摩崖造像艺术的发展演变,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吕寨石窟是伊河岸边一座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小型石窟寺,开凿时间早于龙门卢舍那大佛200余年。位于伊川县酒后镇吕寨村北半山坡,2007年被公布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石窟东北距北魏洛阳城约50公里,西临伊水,坐东向西。石窟开凿在距地面50米高的崖壁上,分北、中、南三窟。北窟内刻一佛、二菩萨,周围刻有24尊小佛像,佛像造型精致,雕刻艺术高超,具有典型的北魏造像风格;中窟内有三佛造像,周围刻有多尊小佛像;南窟内没有造像,或为禅修用途。
吕寨石窟对于研究北魏至唐代的佛教文化传播、石窟艺术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它与龙门石窟同属伊河流域的石窟文化体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和石窟艺术风格的演变,为研究河洛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从皇家恢宏的龙门
到乡野隐逸的小窟
这些石窟寺
或藏于远山、或隐于河谷、或立于古道
……
他们深沉而博大,隽秀而曼妙
既遗世独立,又和我们紧密相连
这些石窟寺
不仅是历史的见证
更揭示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特色
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发布于:北京市刚速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